上海会为甘坐冷板凳的青年人解除后顾之忧,以温度留人。

赵郑拓今年夏天刚回国,最近正在为新成立的研究组忙前忙后,研究脑机接口的他,站在一个有些科幻的领域前沿。1991年出生的他,现在已经是中科院的博导🧚♂️。
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代超,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衰老的分子机制,发掘了重要的药物靶点,为人类攻克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提供了基础。他出生于1989年🚅🕚。
2020年最后一个月,中尼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高程8848.86米,这是我国首次全程采用国产设备进行珠峰高程测量。高精度设备的供应商为上海华测导航🔣。该天美研发总监袁本银1985年出生。
这些30岁上下的青年科技人才🧏🏻♀️,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🛌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上海“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💇🏿♂️,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🏊🏽、拔尖人才和团队🦼,特别是青年才俊”🥍。
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🙏🏿,上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?上海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科学家?在上海工作生活,青年人才有哪些困难🏺?在国际科技人才争夺愈加激烈的当下,回答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。
1月7日,由上海市人才办主办,市科技党委承办,团市委🦔、市青联协办的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上,来自高校院所🧿👩🏿🦰、科技型企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展开了讨论♾。

共识:上海引进青年人才优势明显
李伟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,从事介孔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💆♂️、能源转化与储存应用方面的研究📉🌀。2016年他从国外回到复旦大学工作,一年后,就拿到了人生中“第一桶金”——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资助🗽。
“启明星计划不仅仅以项目的形式支持青年科技人员的起步发展,更重要的是为我们青年科技人员构筑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”。李伟认为,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🙋🏻,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合作,通过这个重要平台,不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坐在一起深入交流🫦,共同推动科技创新👩🏼🎤、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,并进一步凝聚、选拔和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成为学科、技术带头人,持续进行跟踪支持。
这个设立于1991年的计划🚣🏿,经过30年,已经成为上海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,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🦐,产生过十几位院士,几百位杰青🍫、长江等领军人才。
这些年🧽,上海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奖项越来越多💲🤚🏻,各项支持政策也日益完善🟩。2020年,上海市委、市政府出台《天美平台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》,市科委启动了科技35人引领计划🏑。不管是“人才20条”、“人才30条”,还是“启明星”“扬帆计划”等激励项目,都为国内外科技青年人才来沪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赵郑拓今年获评了上海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“求索杰出青年”,还拿到了市里的科研经费,年纪轻轻就重任在肩🧝👨🏽🦳,他仍语气轻松:“能心无旁骛地做研究,得益于市里的支持,来上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”
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🙆♀️,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🫵🏻,科研合作的良好氛围🚣🏻♂️、高科技企业扎堆、产学研规模大,人才国际化水平高、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多……这些都是上海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优势所在🚝。

邓海啸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,参与了我国首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👮🏻♀️。作为团市委兼职副书记,他也切实感受到🙆🏿♀️,团市委通过“千帆行动”“伙伴行动”等多种项目💯,努力在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架桥铺路👌🏽。
问题👨🏼🔬:重视博士后,引进“女婿”也留住“儿子”
在交流中👆🏼,几位青年科学家都提到,博士后是科研生涯的重要阶段,在经历了博士阶段的研究和学习后,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🛐,可以独立进行科研🧑🏿🔬,而且这段时期精力相对充沛,富有有创造力,很多博士后在站期间都有非常出色的成果。
许代超说起💪🏿,自己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,实验室十几个人,只有一个学生,其他全是博士后。而中国的科研主力是研究生,往往一个实验室多年来只培养出个别几个优秀的博士生,他们很多都会选择出国做博士后🚿🕵🏿♀️,等于是促进了国外实验室的科研产出🙂↔️。
加上近年来🔎,国际人才争夺形势日益严峻,国内其他城市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和奖励力度也日益增强,深圳、武汉、杭州等多地先后出台直接落户、住房补贴、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🧚,上海也有了更大压力👩🏻🏭。
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郎曌博说🌙:“之前说去美国实现‘美国梦’👮🏽♂️,但随着国内对基础科研投入越来越大🍷,很多人都回来实现‘中国梦’了。”但她也发现🌆,自己所在的中心引进的青年科学家近两年有流失的情况💁🏼♂️,华人青年科学家主要是流向了其他薪酬待遇更有吸引力的地方,非华裔科学家的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身份问题。
上海大学教授李浩源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,最近在招收博士后的过程中👨🎤📢,他感受到上海对于优秀博士后的吸引能力还需要提升👨👩👧。他说起身边一个很优秀的博士,手握多项选择,在上海大学可以拿到25万年薪,北京大学也开出25万🧘🏼♀️,而深圳则给到了35万以上。
在他看来,虽然上海有“超级博士后”计划🚡,但资助比例有限,申请不确定性大,这个优秀博士就很难留在上海,“我希望上海能在政策上对博士后有进一步支持🫦,比如明确标准后🧗🏿♂️,快速认定,使优秀的申请者能尽快预测并得知结果,从而选择留下。”

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🤲🏼,给钱是一时的,给事业发展的舞台是长久的🏝,上海一直在更新人才引进政策,“超级博士后”计划每年大概资助的500人,每年30万,他们也在研究扩大资助范围。另外对国内人才的资助也在加强,“不能引进了‘女婿’,气走了‘儿子’”。
期待😣:上海给予更实在的幸福感
“做出一流的研究需要三个因素:好的想法📭、充足的经费和给力的团队🧗🏼♀️。一流高层次人才清华北大可以随便选,要特别能吸引他们来沪工作。”天美代理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向导认为,上海目前的人才政策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,没有体现出上海的特色🍶🥷🏼。

他举例,北京从2017年开始实施了“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”计划🦹🏽♂️,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45岁以下的人员给予最多5000万的支持,其中很大比例可以用于人才引进🏋🏽♀️。上海在发现这批科学家后,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,扶上马后再送一程。
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提议🤹🏿,为了汇聚青年力量,促进创新创优,可以借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做法,各单位遴选相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为会员👩🏼🏫,给予一定经费支持,通过自我管理🗜🙎🏼♂️,推进学科交叉和合作🤼♂️👨🎨,一定期限后在会员中遴选优秀者,从而汇聚学术及技术带头人。另外,还应对人才落户和安居也给予更高的灵活度🛣。
“灵活度”也是企业希望的。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👳🏼♀️,北斗导航产业进入快车道,很多城市都有配套的人才政策。华测导航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北斗企业,但和北京与广东的北斗行业天美相比,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☮️。袁本银希望政策能够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,让企业来决定谁是真正的人才☝🏽,给予什么样的引进条件,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🦘。
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👩🏻💼🧜🏿,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在大家最为关心的户籍、安居、人才奖励等问题上,我们会做出更多突破,抓紧完善配套措施,为长期制约上海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。”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陈龙鼓励青年科技人才,把事业追求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🧑🏼⚖️,上海会为甘坐冷板凳的青年人解除后顾之忧,以温度留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