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科学报》报道 “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能达到10%就不错了,科研人员申请了那么多的专利🌄,驱动力是什么?是真的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,还是因为评价体系需要通过专利来评职称、进行项目结题呢?”今年两会, 全国政协委员、中科院院士丁奎岭针对专利质量普遍不高🤛🏻、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提出了质疑。

目前,我国已经推出了各个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%以上”。在丁奎岭看来,这表示“政策实施已经显现出效果”🌠。
不过🏃♂️,在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探索中🍜,依然存在成果熟化“断档”、内设部门能力与动力不足😮、考核制度不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🧜♀️🫰、社会资源对接不畅等问题。
丁奎岭对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们需要更加务实的科研评价体系,专利申请不能只看数字,更要注重专利的有效性👩🦯➡️、内涵和价值🤑。当前专利含金量低,源头是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不足✊,这要从原始创新能力上找差距、补短板👩🎨🙇,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。同时要通过政策制定扫清障碍👨🏻🎓,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✍🏿▫️,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实施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保护好科研人员。”
他同时建议,要在高校院所周边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承接基地♑️,以高校院所为主体🐮,采取市场化方式📕,引入企业和社会投资,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作。